在和平時期,哪一條戰(zhàn)線所涌現(xiàn)的英雄模范最多?在記者印象中似是與林業(yè)相關的最多,而其中又以防沙治沙的最多并最為著名。為什么這條戰(zhàn)線上能涌現(xiàn)出那么多著名的英雄模范?因越是艱苦的地方越能體現(xiàn)出“中國人死都不怕,還怕困難嗎”的民族精神。
去年6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tài)工程建設座談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在此一周年前夕,本刊重磅推出我國防沙治沙戰(zhàn)線上的三位英雄模范人物和三個英雄模范群體的先進事跡,期待未來涌現(xiàn)出更多英雄模范人物和英雄模范群體。
——編者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防沙治沙戰(zhàn)線上,涌現(xiàn)出了像焦裕祿、谷文昌、王有德為代表的一批又一批的英雄人物;像右玉縣委、塞罕壩機械林場、八步沙林場為代表的一個又一個的英雄群體。他們是千千萬萬共和國建設者中的杰出代表,用滿腔熱血為大地繪就一幅幅綠色畫卷,用崇高信仰為人間鑄就一座座綠色豐碑。他們呈現(xiàn)給世人的不朽精神,像高山一樣雄偉,像森林一樣長青,像鮮花一樣美麗!每每看到聽到那么多閃光的名字,腦海里跳出這樣一句詩——“遍地英雄下夕煙”。記者走過不少沙區(qū)林區(qū),見過無數(shù)感人場面,故借此詩句化作標題——“喜看沙區(qū)綠千重,遍地英雄下夕煙”。
去年6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tài)工程建設座談會上,特別強調(diào)要全力打好三大標志性戰(zhàn)役——全力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zhàn),全力打好科爾沁、渾善達克兩大沙地殲滅戰(zhàn),全力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zhàn)。記者相信在打三大標志性戰(zhàn)役的整個過程中,將會涌現(xiàn)出眾多新的英雄模范。為激勵今天的建設者成為未來的英雄模范,在此分享受到黨和國家表彰的三位英雄人物和三個英雄群體的事跡。
“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
一走進河南蘭考大地,就自然而然會想起倒在“沙場”的縣委書記焦裕祿。他年僅42歲就離開了其摯愛的蘭考大地,留給了蘭考人民一片片遮風擋雨、發(fā)家致富的綠蔭。
焦裕祿的感人事跡幾乎無人不知,因防沙治沙、造福一方而成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我們追憶他,就是不要忘記前輩走過的路。
今天的蘭考大地,隨處可見縱橫成網(wǎng)的一行行泡桐?!翱吹脚萃洌肫鸾乖5?。”這首百姓傳唱的民歌,飽含著蘭考人民對焦裕祿的綿綿思念……來到焦裕祿紀念園,只見在他長眠之處的屏風紀念壁上,鐫刻著毛澤東親筆題詞:“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
△蘭考泡桐花盛開。李輝 攝
習近平曾動情地說:“我們這一代人是深受焦裕祿同志事跡教育成長起來的,焦裕祿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薄拔耶敃r上初中一年級,政治課老師在念這篇通訊的過程中幾度哽咽,多次泣不成聲,同學們也流下了眼淚。特別是念到焦裕祿同志肝癌晚期仍堅持工作,用一根棍子頂著肝部,藤椅右邊被頂出一個大窟窿時,我受到深深震撼?!?/span>
20世紀90年代初,當年采寫《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的記者穆青、馮健、周原重訪蘭考,又寫下《人民呼喚焦裕祿》的長篇通訊。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中夜,讀《人民呼喚焦裕祿》一文,是時霽月如銀,文思縈系……”,寫下了《念奴嬌·追思焦裕祿》,真切表達了對焦裕祿精神的深情謳歌。
習近平把焦裕祿精神提煉為“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并指出:“無論過去、現(xiàn)在還是將來,都永遠是億萬人民心中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永遠是鼓舞我們艱苦奮斗、執(zhí)政為民的強大思想動力,永遠是激勵我們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的寶貴精神財富,永遠不會過時”。
1962年的冬天,焦裕祿來到蘭考。呈現(xiàn)在他面前的是一幅多災多難的景象,橫貫全境的兩條黃河故道,是一眼望不到邊的黃沙。風沙、內(nèi)澇、鹽堿成為“三害”,群眾生活過得很艱苦。這一年,春天的風沙毀了20萬畝麥子,秋天的內(nèi)澇淹了30萬畝莊稼,鹽堿地上還有10萬畝稻苗被堿死,糧食產(chǎn)量降至歷史最低。給了剛上任的焦裕祿一個下馬威,但他面對災情沒有畏縮,通過深入調(diào)查研究,探索出了一條造泡桐除“三害”的路徑。
泡桐能在沙窩里長,五六年時間就長成了大樹,既能擋住風,又能壓住沙。林糧間作,不僅提高糧食產(chǎn)量,還能提供大量木材。成林之后,天旱,碩大的葉片蒸發(fā)能起到保濕作用;遇澇,又加大蒸發(fā)量起到抽水作用。通過一年多的一邊奮戰(zhàn)一邊摸索,焦裕祿得出一個科學結論:沙區(qū)沒有林,有地不養(yǎng)人,這是基本情況;有林就有糧,沒林餓斷腸,這是重要性;以林促農(nóng),以農(nóng)養(yǎng)林,農(nóng)林相依,密切配合,這是方針;造林防沙,百年大計,育草封沙,當年見效,翻淤壓沙,立竿見影,三管齊下,效果良好,這是方法。這一總結在今天看起來依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輝。
△這棵泡桐樹,是焦裕祿1963 年春親手栽下的,大家如今稱其為“焦桐”。“焦桐”所在處是當時蘭考的一個大風沙口。今天,果如他所說的,“咱春天栽的泡桐苗都活了,十年后會變成一片林?!薄?1年過去了,“焦桐”成了當之無愧的“泡桐王”。李輝 攝
1962年12月至1964年春,焦裕祿靠著一輛破自行車、一雙破布鞋,走遍了全縣149個大隊中的120多個。由于日夜操勞,加上營養(yǎng)跟不上,不幸罹患肝癌,還忍著劇痛堅持工作。5月14日,焦裕祿英年早逝。臨終前,他用盡全力斷斷續(xù)續(xù)地向組織上提出唯一請求,在他死后“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丘上,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蘭考人民把沙丘治好”。
1966年,按焦裕祿的遺愿,從鄭州烈士陵園遷回蘭考下葬。蘭考老火車站廣場上,人山人海,堆滿了挽聯(lián)和花圈。從車站到焦裕祿紀念園,總共才三華里的路程,一些人每走一步叩一個頭,足足要走3個多小時。很多人是披麻戴孝去的,有的還帶著饃饃、雞蛋去祭奠。
在焦裕祿的感召下,蘭考總動員,人人種泡桐。時至今日,泡桐已發(fā)展成為蘭考的一大特色產(chǎn)業(yè)。全縣林木覆蓋率32.1%,其中泡桐超1000萬株,活立木蓄積量115萬立方米。形成了以“蘭考樂器、蘭考家居、蘭考板材”為支柱的泡桐經(jīng)濟產(chǎn)業(yè)鏈。樂器在全國市場占有率35%,桐木音板供應量占全國95%以上,年產(chǎn)值超過20億元。2023年蘭考實現(xiàn)林業(yè)產(chǎn)業(yè)總產(chǎn)值超107億元,占全縣GDP(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的近30%。
今天的蘭考,沒有忘記帶領人民栽樹的好書記?!敖雇边@棵樹矗立在那里,也始終矗立在百姓心中。
“在老百姓心中樹起了
一座不朽的豐碑”
從福建,到浙江,再到中南海,習近平多次贊揚谷文昌。曾在一篇題為《“潛績”與“顯績”》的文章中,習近平稱贊他“在老百姓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2015年1月,習近平與全國200多位縣委書記座談。第十八任東山縣委書記黃水木發(fā)言講到“先祭谷公,再祭祖宗”這一東山新民俗時,習近平插話詢問:“現(xiàn)在還是這樣嗎?”“更加如此!”黃水木回答。隨后,習近平叮囑大家要向谷文昌學習,做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的“四有”干部。又一次深情談到谷文昌,并回憶起東山島上的森林。“總書記對谷文昌真是念念不忘,對縣委書記這一群體寄予了殷殷厚望?!秉S水木過后十分感慨地說,“我體會,評價一任縣委書記的標準,歸根結底,就是要做到政聲人去后,豐碑在人間?!?/span>
谷文昌因防沙治沙、造福一方而成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在海島東山工作14年,擔任縣委書記10年,后任福建省林業(yè)廳副廳長。凡是他工作過的地方,只要一提起谷文昌,人們都有說不完的敬重、道不完的思念。
△谷文昌紀念園和周邊村居。黃海 攝
昔日東山,風沙肆虐,旱澇頻發(fā),一片荒涼??耧L一起,沙塵滾滾,1949年前的近百年間,43個流動沙丘竟吞食了13座村莊。當初,全縣的森林覆蓋率僅為0.12%。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民謠:“春夏苦旱災,秋冬風沙害。一年四季里,季季都有災。”面對如此慘狀,谷文昌暗下決心,要讓人民過上好日子。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資金困難,設備簡陋,技術落后,治沙、種樹、修筑海堤在很多人看來“都不可能”的事,谷文昌卻帶領大家做到了。從1958年開始,他以“不治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的氣魄,和東山軍民一道“上戰(zhàn)禿頭山、下戰(zhàn)飛沙灘”,拼搏14個春秋,成功引種了能抗風沙的木麻黃,使凡能綠化的地方都基本綠了。至1972年,造林8.2萬畝,400多座山丘和3萬多畝沙灘基本綠化,筑起141公里的海岸“綠色長城”。治服了“神仙都難治”的風沙,讓海島換了天地,讓百姓換了人間,為東山成為全國防沙治沙先進集體、國家級生態(tài)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chuàng)新基地打下了良好基礎。當下,東山正在高標準建設“一海九灣七基地”,全力打造“生態(tài)旅游島”,希望未來成為“國際旅游島”。
谷文昌在彌留之際深情地說:“我喜歡東山的土地、東山的人民。我在東山干了14年,有些事情還沒有辦好。死后,請把我的骨灰撒在東山,我要和東山的人民、東山的大樹永遠在一起!”1981年1月30日,癌魔奪走了生命。噩耗傳到東山,樹在默哀,水在嗚咽,大家泣不成聲,在心里默默念道:“谷書記,沒有您哪有我們的今天!”
記者采訪當?shù)厝?,最深的體會是,歲月沒有淡忘他,“看見木麻黃,想起谷文昌”,可見其精神已穿越時空?!跋燃拦裙蠹雷孀凇?,已成為當?shù)亓曀?。每逢清明時節(jié),父老鄉(xiāng)親,扶老攜幼,絡繹不絕,來到谷文昌墓前獻花,敬上他愛抽的煙。曾有一位回鄉(xiāng)探親的海外同胞,目睹家鄉(xiāng)滄桑巨變,專程瞻仰墓地,恭恭敬敬祭拜后由衷感嘆:“共產(chǎn)黨真了不起,把人間荒島變成了人間樂園。豐功偉績,足以雄視百代”。
△東山國家森林公園 黃海 攝
今日東山,天藍、水碧、海灣美,沙白、林茂、島礁奇。谷文昌當年描繪的“舉首不見石頭山,下看不見飛沙灘,上路不被太陽曬,樹林里面找村莊”的景象早已變成了現(xiàn)實。一首專為谷文昌寫的歌至今還在傳唱:“誰說流水無意歲月無痕,誰說落花無情往事如煙,請聽山的訴說,請聽海的呼喚,政聲人去后,豐碑在人間……”
△東山縣西埔鎮(zhèn)冬古村。黃海 攝
今年清明節(jié),東山縣四套班子又率領各級黨委書記、谷文昌式好干部和新入黨員代表來到谷文昌塑像前,懷著崇敬和思念的心情,向谷文昌塑像敬獻花籃并三鞠躬,致以崇高的敬意,深切緬懷為人民事業(yè)作出重大貢獻的老書記。
習近平為王有德頒授“人民楷?!豹務?/strong>
“今天上午,我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參加了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為我頒授獎章。作為一個中國人、一個治沙人,我的心情非常激動,心潮澎湃,感慨萬千?!?019年9月29日下午,“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王有德,在接受寧夏日報記者專訪時談了當時的真實感受。
王有德,因防沙治沙、造福一方而成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在共和國成立70周年前夕,又被授予“人民楷模”的榮譽稱號。
王有德的家鄉(xiāng)在毛烏素沙地的西南邊緣。在他童年的記憶里,常常是漫天黃沙,一夜之間就埋掉半個窯洞。“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天上無飛鳥,地上無寸草。”這首在當?shù)乜诳谙鄠鞯拿裰{,是那個年頭的真實寫照。十幾年里,20多個村子的3萬多人,許多被迫背井離鄉(xiāng)。從那時起,年幼的王有德就跟沙漠較上勁了,立志要讓沙化土地綠起來。
△在黃河“幾字彎”攻堅戰(zhàn)中,王有德團隊承擔平羅縣5000畝沙漠荒漠化治理任務。目前已建道路7公里,完成治沙面積1800畝,種植沙生灌木苗6萬株,點播種子1噸。王冠 攝
為了終結“越窮越砍樹、越砍樹越窮”的惡性循環(huán),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不久,靈武在毛烏素沙地西南邊緣建立了防沙林場。然而,多年過去了,林場依然艱苦,還是沒有電、沒有飲用水,居住條件差,孩子上學難,有些人待不下去了。
1976年,王有德如愿進了林業(yè)系統(tǒng)。1985年,任命他為白芨灘林場副場長。初到林場,看到的不僅是漫天黃沙,還有和沙子一樣散的人心——大部分職工想的是怎樣離開這個地方。治沙須先聚心,只有調(diào)動起大家的積極性,才能更好地與風沙搏斗。于是,推出三項改革措施:壓縮非生產(chǎn)人員;實行工效工資,按勞取酬;打破“大鍋飯”,實行責任承包制。提出“六個一”目標:每人一年扎一萬個草方格,挖一萬個樹坑,種一萬棵樹,完成治沙造林面積一百畝,從治沙中實現(xiàn)收入一萬元。
種活一棵樹真難,比養(yǎng)活一個娃娃都難。千辛萬苦種下的樹苗,常常一夜風沙就埋掉一大半,數(shù)不清有多少個通宵達旦打補栽仗。王有德身先士卒,吃在沙漠,睡在野外,白天和職工一起推沙、平田、砌渠,晚上還點著油燈研究安排第二天的工作。
憑著“寧肯掉下十斤肉,不讓生態(tài)落了后”的拼勁,在王有德帶領下,幾代治沙人艱苦創(chuàng)業(yè),在毛烏素沙地和黃河之間,營造出了一條長48公里、寬38公里的綠色屏障,控制流沙近百萬畝。實現(xiàn)了人進沙退,讓沙后退了20公里。
“光下苦力還不行,還要學習科學治沙、綜合治沙,才能實現(xiàn)治沙事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蓖跤械抡f。通過多年的實踐和創(chuàng)新,摸索出了“五位一體”的綜合治沙模式:“在外圍建灌木固沙林,周邊建喬灌防護林,內(nèi)部建經(jīng)果林,種牧草搞養(yǎng)殖業(yè),養(yǎng)殖業(yè)反哺林草業(yè)”,初步實現(xiàn)了“沙漠綠、場子活、職工富”的奮斗目標,成功走出了一條“以林為主,林副并舉,多種經(jīng)營,全面發(fā)展”的興場之路。記者若干年前到白芨灘采訪,見到昔日的沙地成了“口糧”,果園成了“搖錢樹”,苗圃成了“綠色銀行”,發(fā)展成了生態(tài)良好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王有德喜獲蘋果豐收。
2014年,王有德辦理了退休。不少人都勸他,苦了一輩子,榮譽和成績都有了,該回家好好享享清福了!可看到白芨灘還有60多萬畝荒灘,覺得這是他的責任,于是把銀川河東機場的東邊這片承包下來。為此,創(chuàng)建寧夏沙漠綠化與沙產(chǎn)業(yè)發(fā)展基金會,自籌資金繼續(xù)與黃沙斗。王有德一如往常,無節(jié)假日,早出晚歸,奔波忙碌,幾年間先后募集資金5900余萬元用于生態(tài)修復、環(huán)境整治、植樹造林等工程,克服缺人、缺水、缺資金等困難,與大家完成近萬畝的生態(tài)修復,綠化面積8500余畝,植樹150余萬株,培育各類苗木超過120個品種。
接受中新網(wǎng)記者采訪時,他說,“作為一名林業(yè)人,雖然我已經(jīng)退休了,但我還是希望能繼續(xù)為沙漠綠化事業(yè)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以前沙漠綠了就高興,現(xiàn)在想讓社會共享治沙成果。下一步,我想為貧困山區(qū)、貧困沙漠地區(qū)進行募捐。比如有的村子很窮,就給他們捐上一片經(jīng)果林,我們提供苗木并親自去建園;在風沙侵害嚴重的地方可以募捐建一片防風固沙林;給在建的學校、福利院等提供綠化服務;對寧東的礦區(qū)進行綠化……”
出生于1954年的王有德,年已古稀,壯心不已,還在踐行著自己的初心與諾言。當下,全力參與黃河“幾字彎”攻堅戰(zhàn),承擔平羅縣5000畝荒漠化治理任務。目前已建成道路7公里,已完成治沙面積1800畝,種植沙生灌木苗6萬株,點播種子1噸。
王有德想繼續(xù)為筑牢祖國北疆綠色長城作出新的貢獻。
“右玉精神是寶貴財富,
一定要大力學習和弘揚”
記者多次去右玉采訪,見到的是一次比一次綠。此次進右玉,目之所及,綠意盎然,名副其實的“玉”,真像鑲嵌在黃土高原上的一塊熠熠生輝的碧玉。歷經(jīng)75年的綠色接力,人工造林近170萬畝,治理沙化土地200多萬畝,右玉從荒涼之地變成了塞上綠洲。
△右玉縣蒼頭河河畔。右玉縣委宣傳部供圖
右玉人,在縣委的帶領下,發(fā)揚光大愚公精神。習近平2020年5月份考察山西時,第六次號召大家學習“右玉精神”。
2012年9月,習近平第二次批示說:“右玉精神體現(xiàn)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迎難而上、艱苦奮斗,是久久為功、利在長遠?!?/span>
2017年6月,習近平第四次談右玉,指出:“我多次講到右玉精神……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一張好的藍圖,只要是科學的,切合實際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就要像接力賽一樣,一棒一棒接著干下去。右玉精神是寶貴財富,一定要大力學習和弘揚?!?/span>
△右玉縣威遠村林下沙棘松茸種植基地。右玉縣委宣傳部供圖
從前的右玉,“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十山九禿頭,洪水遍地流;風起黃沙飛,雨落洪成災”?!傲⑾牟黄饓m,起塵埋活人?!憋L沙彌漫,天昏地暗,成了四五十歲以上的右玉人的共同記憶,出門戴防風眼鏡、防沙口罩,學生上課點墨水瓶油燈。家家戶戶的門朝里安,就怕風沙過后推不開。從上世紀50年代拍的新聞紀錄片可以看到,植被稀疏,飛沙走石,水土流失嚴重,旱災洪水肆虐。當年右玉真窮、真苦、真荒涼!曾到此體驗過的外國專家斷言,這里不適宜人居住,還向政府鄭重建議舉縣搬遷。
從不毛之地到如今田園詩畫之境,是幾代人前仆后繼的結果。今天的右玉與當年完全是兩個世界,喬、灌、草相結合,網(wǎng)、帶、片相交織,初步形成了多層次、立體化的生態(tài)防護體系,多色彩、精品化的生態(tài)景觀體系和多類別、特色化的生態(tài)產(chǎn)業(yè)體系,贏得了許多榮譽——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治沙先進縣、“三北”防護林先進縣、國家生態(tài)文明建設示范縣、國家可持續(xù)發(fā)展實驗區(qū)、美麗中國示范縣、中國低碳旅游示范地、美麗中國示范縣、國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qū)、山西唯一的全縣域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chuàng)新基地。
△右玉縣四五道嶺通道綠化。右玉縣委宣傳部供圖
從開始的為生存而栽樹,到后來的為發(fā)展而栽樹,右玉正往既綠又富的方向嬗變。為全面釋放生態(tài)紅利,實現(xiàn)精準脫貧攻堅,綠化正全面提檔升級,“彩化”轉為“財化”——變綠色資本為經(jīng)濟資本,化綠色優(yōu)勢為經(jīng)濟優(yōu)勢,全力發(fā)展生態(tài)文化旅游和開發(fā)有機農(nóng)林產(chǎn)品……經(jīng)過一代代右玉人的不懈努力,2018年8月右玉成功脫貧,2021年,右玉縣委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
右玉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科學統(tǒng)籌“種綠”和“種富”的關系,正在全力打造10億元生態(tài)羊、5億元沙棘、5億元糧油蔬果、1億元小香蔥、1億元邊雞5條產(chǎn)業(yè)鏈……
與共和國同齡的這一宏偉綠化工程,在一屆一屆縣委領導班子的帶領下,的確是創(chuàng)造了人間奇跡,林木綠化率從1949年的0.3%躍升到了2023年的57%。
“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范例”
每次來到塞罕壩機械林場,就想走一走上一次走過的路,看看四周的林子有什么變化。記者回想第一次到塞罕壩,屈指一算有二十四五年了。從“一棵樹”到“一片?!保瑥摹包S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到“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給記者太多回憶和聯(lián)想。這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艱苦奮斗史,今天的輝煌是建立在無數(shù)人的付出之上。有一副廣為人知的對聯(lián)可以作證,上聯(lián)是“一日三餐有味無味無所謂”,下聯(lián)是“爬冰臥雪冷乎凍乎不在乎”,橫批“樂在其中”。反映塞罕壩創(chuàng)業(yè)的電視劇《最美的青春》播出時,難得追劇的記者竟堅持看完,依然被那種忘我精神所感動,有的鏡頭還令人潸然淚下。
△塞罕塔,塔座高4米,塔身高42.8米,跨度21米,七層八角,仿古建筑。登上塞罕塔,萬頃林海盡收眼底。春天,色彩鮮明,紅杜鵑盡染遠山近嶺。夏季,綠波滔天,青翠如黛,令人浮想聯(lián)翩。秋來,那真是“爽氣迎人面,秋色愜性靈”。冬至,玉樹瓊花,林海雪原,好一派北國風光! 孫閣 攝
塞罕壩地處河北最北部,與內(nèi)蒙古高原渾善達克沙地相連,氣候惡劣,年均積雪7個月,最低氣溫在-43.3℃。60年代的塞罕壩,集高寒、高海拔、大風、沙化、少雨五種極端環(huán)境于一體。
從有關史料看,塞罕壩曾是一處水草豐沛、森林茂密、禽獸聚集的天然名苑,遼、金時期稱“千里松林”。到共和國成立前,塞罕壩由“林蒼蒼,樹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皇家獵苑變成了“天蒼蒼,野茫茫,風吹沙起好荒涼”的人跡罕至的茫?;脑??!耙荒暌粓鲲L,從春刮到冬,地上都是沙,百里不見樹?!庇捎谌毡厩致哉呗訆Z性的采伐、連年不斷的戰(zhàn)火和日益增多的農(nóng)牧活動,樹木被采伐殆盡,森林蕩然無存。
1962年,為改變“風沙緊逼北京城”的嚴峻局面,并為國家提供急需的木材,林業(yè)部決定建立直屬的塞罕壩機械林場。127名大中專畢業(yè)生與林場原有242名干部職工一起組成了369人的創(chuàng)業(yè)隊伍。正是這群平均年齡不到24歲的拓荒者,拉開了林場建設的序幕。
△塞罕壩林場建場初期,職工住的是低矮草房。董常春 供圖
剛建場時,交通閉塞,如遇大雪封山,與外界處于半隔絕的狀態(tài);沒有學校,沒有醫(yī)院,沒有娛樂設施,從四面八方趕來的建設者,除了簡單的行李衣物,其他的幾乎一無所有。沒有飲用水,就化雪水用;糧食匱乏,就吃黑莜面加野菜。不少人患上了心腦血管、類風濕等疾病,第一代建設者的平均壽命僅有52歲。
在這樣差的立地條件下,歷經(jīng)60多年不懈奮斗,創(chuàng)造了一個變荒原為林海的綠色奇跡。在140萬畝的經(jīng)營面積上,造林超過115萬畝,森林覆蓋率由11.4%提高到82%,蓄積量由33萬立方米增加到現(xiàn)在的1037萬立方米。如要問種了多少棵樹?有人也計算過,如果按1米的株距縱向延伸,可繞地球赤道十二三圈。
△塞罕壩之夏。孫閣 攝
這一大片森林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實現(xiàn)了綠進沙退,為京津冀筑起了一道綠色屏障,首都也就多了一份生態(tài)安全保障。林場是灤河、遼河兩大水系的重要發(fā)源地,據(jù)專家評估,森林每年涵養(yǎng)水源2.84億立方米,固定二氧化碳86.03萬噸,釋放氧氣59.84萬噸,提供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價值達155.9億元,森林資產(chǎn)總價值有231.2億元。
林場防沙治沙、造福一方,得到廣泛的社會贊譽和業(yè)界認可,2017年、2021年,先后榮獲了聯(lián)合國環(huán)保領域的最高獎項“地球衛(wèi)士獎”和防治荒漠化領域的最高榮譽“土地生命獎”。還榮獲過全國文明單位、時代楷模、最美奮斗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綠化先進集體、全國生態(tài)建設突出貢獻先進集體、感動中國2017年度團體獎等稱號。
2017年8月,習近平作出長篇批示:“55年來,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喚,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斗、甘于奉獻,創(chuàng)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chuàng)業(yè)、綠色發(fā)展的塞罕壩精神。他們的事跡感人至深,是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范例。全黨全社會要堅持綠色發(fā)展理念,弘揚塞罕壩精神,持之以恒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一代接著一代干,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新格局,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為子孫后代留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yōu)美環(huán)境。”
如今的塞罕壩真正成了“河的源頭、云的故鄉(xiāng)、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鳥的樂園”。最近一次到塞罕壩是夏天,記者站在塞罕塔上瞭望四周,一陣一陣涼爽的風吹來,只聽見濤聲滾滾,時大時小,時強時弱……很富有樂感,就如同置身于一場大型交響音樂會中。
“新時代需要更多
像‘六老漢’ 這樣的當代愚公、時代楷?!?/strong>
《八步沙》話劇、電影先后與觀眾見面,贏得了廣泛好評。甘肅古浪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因防沙治沙、造福一方而榮獲了“時代楷?!薄白蠲缞^斗者”稱號。
位于河西走廊東端、騰格里沙漠南緣的八步沙,在上個世紀80年代之前,這個風口經(jīng)常遭風沙肆虐。記者在80年代初到過武威,所見到的情形與八步沙這個地方差不多。
為啥叫八步沙?據(jù)說有三種說法:有說這里早前有一個八步寬的口子,故叫“八步沙”;也有說這里的沙子又細又軟,踩上去就陷進去了,只能一步一挪地艱難“跋涉”,“跋步沙”諧音成了八步沙;甚至還有夸張的說法,“八步沙,出門八步就是沙”,總之都是與“沙”相關。以往的情形是“一夜北風沙騎墻,早上起來驢上房”,沙丘以每年10米的速度向南推移,鐵路公路時常被掩埋,2萬多畝良田不斷慘遭侵蝕,嚴重危害10多個村子3萬多人的生產(chǎn)生活。一些人不得不逃離家鄉(xiāng),遠走新疆、寧夏、內(nèi)蒙古;但是,也有人留下來堅守、治理,畢竟這里是自己的家園!
1981年,飽受風沙之苦的賀發(fā)林、石滿、郭朝明、張潤元、程海、羅元奎6位年近花甲的老漢,義無反顧地挑戰(zhàn)茫茫沙漠,以愚公移山精神書寫了從“沙逼人退”到“人進沙退”的綠色篇章。
△治理后的八步沙。郭萬剛 攝
他們以聯(lián)產(chǎn)承包形式組建集體林場,“砸鍋賣鐵”千方百計籌集資金,開啟了漫漫治沙之路。至今走過45個年頭,“六老漢”三代人曾長期風餐露宿、披星戴月;累了,在冰冷的沙丘上躺一躺,起來再干;冷了,生一堆火暖暖身子,接著再干。據(jù)郭璽提供資料介紹,林場成立至今,治沙造林30.63萬畝,管護封育45萬畝,栽植沙生苗木6000多萬株,花卉、風景苗木1000多萬株,修筑護林防火道路100公里,通道綠化200多公里,建農(nóng)田林網(wǎng)5000多畝,使農(nóng)田得以保護,確保過境公路、鐵路和西氣東輸、西油東送、西電東送等能源大動脈的暢通。固定資產(chǎn)由200多萬元增加到2000多萬元,職工年收入由原來的不足3000元增加到5萬多元。周邊10多萬畝農(nóng)田得到保護,畝均增產(chǎn)10%以上,每年就增收約200萬元,意味著農(nóng)民人均增收500元以上。據(jù)專家評估,防風固沙林帶目前活立木蓄積量在2萬立方米以上,每年產(chǎn)鮮草500多萬公斤,產(chǎn)薪柴200多萬公斤,其經(jīng)濟價值在千萬元以上。
△八步沙溜達雞。郭萬剛 攝
治沙,是人和歲月的較量。有4位老漢相繼離世,在世的也慢慢干不動了,接下來怎么辦?6家人約定,無論多苦多累,每家必須出一個繼承人。在老一輩治沙人的感召下,郭老漢兒子郭萬剛、賀老漢兒子賀中強、石老漢兒子石銀山、羅老漢兒子羅興全、程老漢兒子程生學、張老漢女婿王志鵬“六兄弟”陸續(xù)成為第二代治沙人。2017年,郭朝明的孫子郭璽也加入這支隊伍,成為新一代的治沙人。
△甘肅武威八步沙治沙現(xiàn)場。古浪縣林業(yè)和草原局提供
郭萬剛接任后,帶領大伙兒繼續(xù)干,在大漠中營造出了一片綠洲,成為一個生機盎然的觀光景區(qū)。八步沙人從最初探索“一棵樹,一把草,壓住沙子防風掏”的土辦法,到應用“網(wǎng)格狀雙眉式”沙障結構,再到“打草方格、細水滴灌、地膜覆蓋”等新技術;從防沙治沙到培育沙產(chǎn)業(yè)、發(fā)展生態(tài)經(jīng)濟,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條“以農(nóng)促林、以副養(yǎng)林、農(nóng)林并舉、科學發(fā)展”的路子。郭璽說,逐步擴大梭梭嫁接肉蓯蓉的種植規(guī)模,在黃花灘流轉沙化土地1.25萬畝,完成梭梭接種肉蓯蓉基地建設。八步沙“溜達雞”的養(yǎng)殖規(guī)模也在擴大,“八步沙”商標注冊后,現(xiàn)在年出欄1萬多只。他們正通過網(wǎng)絡直播和電商銷售,力爭打響八步沙品牌,讓更多的人了解八步沙、走進八步沙。
△治理后的八步沙北部沙區(qū)。郭萬剛 攝
2019年8月,習近平在視察林場時指出:“八步沙林場‘六老漢’的英雄事跡早已家喻戶曉,新時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漢’這樣的當代愚公、時代楷模。要弘揚‘六老漢’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奮斗精神,激勵人們投身生態(tài)文明建設,持續(xù)用力,久久為功,為建設美麗中國而奮斗。”
在過去的崢嶸歲月里,涌現(xiàn)出了以焦裕祿、谷文昌、王有德和右玉縣委、塞罕壩機械林場、八步沙林場等難以計數(shù)的英雄人物和英雄群體。他們用信仰、忠誠、奉獻,給中華民族留下了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在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新時代,我們要不忘“綠化祖國”的初心,堅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綠色長城”打造得更為堅固、雄偉、壯觀。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jù)《服務條款》,本網(wǎng)頁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發(fā)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wǎng)頁發(fā)布的轉載作品,由發(fā)布者按照互聯(lián)網(wǎng)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無商業(yè)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wǎng)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wǎng)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聯(lián)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wǎng)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wǎng)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jù)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刪除侵權作品。 |